本网讯(通讯员 高杨舒/文 王婷/图)8月20日至26日,为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专业能力与师德修养,加强教师间的沟通交流,我校组织专任教师赴厦门大学开展培训,省校、体系及博州开放大学教师代表共50人参加。本次培训涵盖师德建设、科研能力与教育创新三大主题,通过专题讲座、现场教学和研讨交流等多种形式,为教师专业发展赋能助力。

副校长汤春来教授在开班仪式上致辞,面对教育变革趋势,我校以“体系大学+实体大学+平台大学”为定位,正走出一条“两校合一、独一无二”的新型大学之路。结合《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他以“师德”为核心,提出四点要求:一是“初心”立根,把准方向;二是“责任”铸魂,站稳讲台;三是“言行”示范,做好榜样;四是“仁爱”润色,守护成长。他还鼓励教师思考如何成为专业引领者、教改推动者、战略融入者与教学科研服务平衡者,以实际行动推动个人与学校共同发展。

理论引领,夯实根基。培训邀请多位知名专家学者,为学员带来了7场精彩讲座。厦门理工学院洪认清教授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为题,系统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师德师风的重要论述,强化教师立德树人的使命意识;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陈武元教授聚焦科研能力提升,从选题创新到成果申报进行系统指导,帮助教师突破科研瓶颈;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罗思东教授深入阐释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与党风廉政建设要求,筑牢教师廉洁从教思想防线;厦门大学赖永炫教授以《AI时代的教育新思维和6种稀缺能力》为主题,剖析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远影响,指引教师把握未来教育方向。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教室主任陈振源分享《以赛促教,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实践经验;闽南师范大学校长张龙海教授讲授《教育科研助推高校治理创新》,解析科研助力教育管理创新的路径。厦门大学特聘教授庄国土教授则从“一带一路”倡议出发,分析教育合作新机遇,拓宽教师国际视野。

浸润体验,升华感悟。本次培训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在厦门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域,教师们亲身感受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成果,增强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在“一国两制”沙滩,教师们远眺金门岛,通过现场讲解,深刻领会“一国两制”方针的重大意义与国家统一的宏伟愿景,增强了投身教育强国建设的使命感。教师们还走进陈嘉庚纪念馆追溯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倾资办学、教育救国的感人历程,深刻体悟“嘉庚精神”中教育报国的深厚情怀。这场浸润式的爱国主义教育与师德洗礼,进一步激发了教师奉献教育事业的初心与热情。

思想碰撞,汇聚共识。在研讨环节,参训教师围绕如何成为业内有影响力的专业或课程引领者,如何成为打破教学常规开展教学改革创新的推动者,如何成为个人成长融入学校发展战略的融入者,如何成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齐头并进的平衡者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并结合自身教学、科研和管理实际,分享学习体会与实践反思。教师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学习为新起点,把收获转化为教育实践的动力,以更高热情、更强专业能力投身学校教育事业,共同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在结业仪式上,四位教师代表分享了学习收获。校长陈志祥作总结讲话,他充分肯定了本次培训成效,并强调在学校“十五五”规划与综合改革推进的关键时期,全体教师应胸怀体系大局,强化协同联动;拒绝“躺平”思维,争创教学科研新成果;锚定社会需求,在服务地方与群众中体现担当。他鼓励大家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多出成果、多育英才,将培训所学转化为学校融合发展的切实行动。

责任编辑:高苗苗